夏日賀蘭山。記者 馬楠 攝
7月5日,沿著山路蜿蜒而上,大磴溝道路兩側刺槐、火炬、金葉榆排排成蔭,棗樹、杏樹、桃樹碩果累累。大磴溝位于賀蘭山石嘴山市大武口區段,這里一度渣石成山、塵土飛揚,如今舊貌換新顏,斑駁的山體露出了俊秀的面容,上百畝植被綠意蔥郁。
眼前的景象僅僅是寧夏賀蘭山環境整治修復成效的一個縮影。
賀蘭山是寧夏的“父親山”,是我國重要自然地理分界線和西北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賀蘭山豐富的煤炭資源曾經給當地帶來財富,可是粗放管理下的無序開采也使這里滿目瘡痍,一些山峰變成了百米深的溝壑,剝離的渣石堆積成山,環境曾極度惡劣。2016年,第一輪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對存在違法違規破壞生態環境問題的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點名”。
2017年5月,自治區黨委、政府以“壯士斷腕”的堅定決心和鐵拳治亂的頑強意志,打響賀蘭山生態保衛戰,連續2年投入資金14億元全力推動賀蘭山環境整治,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包括礦山企業在內的169個人類活動點位全部退出,整治點階段性整治任務全面完成。2019年,在完成賀蘭山保護區內生態環境整治的基礎上,寧夏研究實施賀蘭山一體化保護修復工作,制定專項工作方案,安排資金9.6億元,重點對賀蘭山保護區外圍重點區域的45處煤礦、渣堆及崇崗和長勝煤炭集中區等,集中開展生態環境綜合整治阻擊戰,按照“一年整治、兩年修復、三年提升”的思路,持續治理和逐步恢復賀蘭山自然生態環境。
5年來,寧夏圍繞賀蘭山生態保護修復治理,先后投入各類資金近150億元,退出礦業權57個,減少煤炭產能1600萬噸,拆除工礦設施437處,關停、取締“散、亂、污”煤炭加工企業561家,整治提升126家,治理修復面積達40.5萬畝,踐行著“人不負青山”的生動實踐。
石嘴山市境內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從北到南全長89公里,總面積1312.6平方公里,生態區位十分重要。石嘴山市賀蘭山自然保護區清理整治指揮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環境整治,指揮部將辦公地點“搬”進賀蘭山,深入山脈腹地“作戰”。結合治理區域現狀,采取削坡降級、頂部平整堆砌網格、馬道堆砌土埂、坡腳干堆擋墻、溝道清理、坡面覆土、植樹和種草相結合等治理措施進行環境改造提升。
“以前我是大車司機,每天在山里拉煤。那會兒賀蘭山被挖得千瘡百孔,到處都是煤灰。2017年開始環境整治后,我進山種起了樹,當起了大磴溝的綠植管護員。”7月5日,記者采訪時在山里遇到了石嘴山市生態保護林場管護員牛建銀,他告訴記者:“這幾年山上的環境已經大變樣,樹多了、環境好了,游人也越來越多了。”
治山只為守一脈青山。賀蘭山保護區管理局石嘴山市管理站站長郝小軍感慨,隨著生態修復工作的全面推進,“父親山”已經逐漸具備了自然恢復能力。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感受著滿山的綠意,看著山里動物出沒的身影,郝小軍心情格外舒暢。
截至去年年底,賀蘭山森林覆蓋率增加0.2%,植被蓋度增加5%;主要野生動物巖羊種群達到5萬只,馬鹿種群超過3000頭,消失多年的雪豹重現身影;國家重點保護的四合木、沙冬青等野生植物生長范圍不斷擴延……“父親山”恢復生機活力,也為山腳下的人們帶來潛力無限的綠色繁榮。
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對寧夏賀蘭山生態環境整治和修復工作給予通報肯定:寧夏把賀蘭山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作為全區生態文明建設的頭等大事,重拳出擊,政策到位,全力攻堅,取得實效。寧夏在賀蘭山筑牢祖國生態安全屏障的戰略決策和生動實踐,也成為全國生態修復的十大典型案例之一,被自然資源部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推廣。
“十四五”,寧夏黨委、政府將繼續對賀蘭山系統治理,鞏固“父親山”的自然生態功能。
青山不墨千秋畫。這座承載歷史、書寫當下的巍峨山脈,正見證著“綠水青山”的生態愿景成為觸手可及的生活美景。(寧夏日報記者 李錦 智慧)